承慶堂,始創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因創始人李泓德字承慶,故名承慶堂。李泓德因善治骨傷骨病,最早便在亳州北關爬子巷上創辦了經營丸散膏丹的藥鋪,承慶堂治療骨傷骨病的百年膏方膏藥一直延續至今,也是我市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承慶堂歷史文化博物館里展示的是承慶堂藥鋪當年使用的醫藥文物,共展出160余件,十分珍貴,通過這些文物的展示既反映了承慶堂的百年傳承文化,也反映出清代亳州醫藥行業的繁盛。
(1)
上圖為清光緒戊戌年(1898年),承慶堂國藥號的創始人李泓德的弟子趙坤午贈送的“壽世活人“匾額,落款為:”弟子趙坤午敬叩”,這只是李泓德老先生所受贈匾額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李泓德一生從醫期間大概接受了29塊匾額,后來由于各種原因,僅保存下來三塊牌匾。
(2)
上圖為清末時期,承慶堂國藥號寄賣的清末廣州著名老字號“廣芝館”丸散膏丹木質掛牌,類同于“廣芝館”系列藥品的亳州總代理,因當時的承慶堂國藥號在亳城的名氣高,影響大,很多老字號丸散膏丹藥品均慕名委托承慶堂國藥號進行寄賣,也就是今天地方總代理的前身。據記載,在最鼎盛時,承慶堂國藥號代理中西洋藥品種多達500余種。
(3)
民國時期,承慶堂國藥號里炮制中藥時使用的鐵質搗藥臼,該藥臼體積之大,可見一斑,充分說明當時承慶堂國藥號的生意十分興隆。
(4)
清光緒年間,承慶堂國藥號的師傅用來在包扎好的中藥包上蓋印承慶堂國藥號店址的木質老印章,印文為:“亳縣八步六條街西口爬子巷承慶堂李記“即提醒顧客店鋪在亳縣城(今亳州)北關爬子巷八步六條街附近。
(5)
清末時期,承慶堂國藥號在為前來治病的顧客診斷身體的聽診器,該聽診器工藝制作十分講究,耳塞及診頭均是用象牙雕制而成。因為象牙的骨質較密,在聽診時能將其他雜音降至最低。該聽診器做工之講究,在全國亦極為少見,同時也是現代聽診器的前身,可謂清代醫療器械用具中的精品。
(6)
清代早期,承慶堂國藥號在經營藥鋪時使用的木質產品說明刻板,該五毒膏刻板是用于印記在宣紙及膏方產品基襯背面使用的,該刻板主要講述承慶堂國藥號招牌膏方之一——五毒膏的功效及使用方法,同時也可看出承慶堂國藥號里的百年傳承主要經營治療風濕骨傷病癥的系列中醫成藥。該刻板手工所刻文字清晰、工整,包漿厚密,木質講究,可謂清代木質手刻藥板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