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春節“中華老字號故宮過大年”的活動上,老字號的柜臺前都擠滿了人,都是拎著大包小包回家,看來大家對中華老字號的商品都挺喜歡。中華老字號可不是隨便叫的,專指的是那些年代久遠,聲譽良好,還有傳統文化內涵的老商號、老品牌。我國現在一共有1128家老字號,分布在20多個行業里。中華老字號“老”的魅力在哪里?如何把“字號”一代代傳下去?又如何與現代的生活和審美結合,更好地讓新生代喜聞樂見呢?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一些和中國傳統技藝、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老字號。扇子既可以在炎炎夏日給人們帶來清涼,也可以成為供人欣賞的藝術品。在杭州有一家144年歷史的做扇子的老店,到現在還開著。它就是王星記扇業有限公司,前身是創始于1875年的王星記扇莊。王星記是一家用傳統手工技藝制作扇子的中華老字號,它的制扇技藝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孫亞青在王星記工作已經44年了,在她制作過的扇子當中最復雜、最難的就是拉花檀香扇——松鶴延年。
孫亞青說:“它是線條的形式和鏤空的形式,看上去就很通透,但是越通透線條越長,拉花的難度就越大。手跟工具,跟我們的扇子一定是垂直呈90度,如果不垂直下面會走形,或者上面走形,垂直要求就更高了。因為做拉花的時候,要通過菱形、圓度、弧度很自然地把它圓過來。”
制成松鶴延年這把扇子一共需要38道工序,拉花算是靠后的工序。拉這些扇葉上或大或小的孔,如果一個動作沒按照傳下來的規矩辦,圖案就會變形。不但之前所有的工序都白費了,連名貴的檀香原料也白費了。而這把扇子有32片扇葉,也就是說拉32片扇葉上每一個孔的每一個動作都不能走樣。144年許多事情都改變了,但是王星記的制扇技藝卻沒有變。他們一直秉承著“精工出細活,料好奪天工”的祖訓,使得傳統的制扇技藝被原汁原味地傳承下來。
百年老字號就像是一棵百年老樹,如果說恪守傳統能讓這棵老樹的根深入土壤,風吹雨打依然穩固,那么融合創新就是能讓這棵老樹枝繁葉茂的陽光雨露。
杭州的西泠印社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成立于1904年。是我國成立最早的研究篆刻的社團,同時也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學術團體。人們通常所用的印章只有2厘米左右,而篆刻就是要在這方寸之間把書法和鐫刻相結合,既要達到技術,還要達到藝術。
童衍方是西泠印社的副社長,從十六歲開始學習篆刻,到現在已經近六十年了。在這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他在繼承傳統篆刻以外,還不斷融入自己新的見解,不斷地發展著篆刻。
而要讓傳統的技藝和藝術一代代傳下去,就必須有源源不斷的人愿意學習才行。這些“老字號”不僅保留著傳統師父帶徒弟的教學方法,還在工作區內設立了體驗區請大家走進“字號”里去體驗?;蛘咧鲃幼叱?ldquo;字號”,利用互聯網進行網絡教學,給更多的篆刻愛好者提供學習的便利。
不僅如此,西泠印社對外出版的書籍也在發生著變化。以前西泠印社出版了很多面對專業人士的書,現在還出版一些適合零基礎、小朋友看的書。
在西泠印社一代代人的努力下,現在喜愛篆刻的人越來越多。“老字號”要發展,既要吸引更多的人感受到傳統的魅力,同時也要結合當代的審美和需求進行理念和技術上的創新。
北京市琺瑯廠有限責任公司是中華老字號品牌之一,成立于1956年。鐘連盛15歲進入北京琺瑯廠開始學習景泰藍制作和原創設計,四十多年來他設計出來最大、最難的就是《中軸盛景圖》。實物高4米,長18.2米,一共由72塊一米見方的景泰藍板組成,表現的是北京中軸路上永定門、天安門、鐘樓、鼓樓等著名的建筑。
鐘連盛說:“這么大的體量是景泰藍這么多年的一個創新。我們叫火里求財,工序從打胎開始,掐絲、焊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每一個細小環節出了問題,保證不了最后的精品,所以真是工匠精神完美的詮釋。”
羅淑香是北京琺瑯廠有限責任公司的一名技師,她的工作是給景泰藍上釉料,行話叫點藍,她做這項工作已經四十多年了。
羅淑香說:“以前沒有見過,因為面積太大,容易崩藍。一般從點藍第一遍到成活最少得三次,如果出現意外的情況,也許四次、五次。如果出現質量問題,就得反復燒制,直到燒好為止。”
不論是制扇技藝中的一絲不茍,還是對篆刻藝術的不斷提升,抑或是制作景泰藍時的精益求精,都體現了從業人員一顆追求完美的匠心。
老字號是時光磨出來的,匠心也是要用時光去磨的。精益求精,精雕細琢,鍥而不舍,始終如一,才能成就一件作品,一顆匠心,一個悠久的品牌。同時要把老字號的招牌擦得更亮,不僅要把“老”的元素代代傳承下去,把傳統技藝和文化保存下來,也要有創新和發展?;钤跁r代里,而不是歷史中,老字號才能在市場中生存,在市場中生存,老字號才能活下去,而不是成為歷史。
承慶堂是我市首家醫藥行業的“老字號”,這一“百年老字號”凝結著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承慶堂人一百多年來的精神財富。承慶堂以“秉承千古,普慶蒼生”的理念,質樸卻充滿情感,深深蘊涵在承慶堂的堂號文化之中,伴隨“百年的承諾”,帶給世人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