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讓我們來一同來欣賞原文,感受散落在亳州各處的中醫藥文化符號。
1800多年前,一粒中醫藥的種子在亳州埋下,千年滋養,如今已成參天巨樹——亳州中藥材產值達1450億元。9月中旬,亳州又逢藥博盛會。今年的藥博會現場活動熱鬧,線上活動也格外活躍,線上總瀏覽量超過1200萬次,傳播覆蓋上億人次,彰顯了亳州作為“藥都”的強大號召力。
亳藥“朋友圈”遍及全國
藥酒茶三展首次同臺、一大批產學研項目集中揭牌、傳播覆蓋上億人次……剛剛過去的國際中醫藥博覽會暨全國中藥材交易會,再次讓國內乃至世界中醫藥屆的目光聚焦到皖西北的亳州。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再次被提起,亳州為什么能成為“藥都”?
“‘藥都’的歷史地位,是亳州深厚的中醫藥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亳州市藥業行業協會副會長韓志軍說,1800多年前,“神醫”華佗在亳州開辟第一塊藥圃,為亳州種下了中醫藥文化的“種子”,綿延至今,“華佗醫術高超、醫德高尚,深受百姓愛戴,唐宋時期,每年重陽節,亳州的醫家藥師都會到華佗生前行醫處祭拜并施醫接診,附近百姓也會來此售賣自種、采摘的藥材,祭祀活動演變成廟會性質的中藥材貿易集市。這就是亳州藥市的雛形。”
亳州文化學者張建華介紹,明清時期是亳州古代中醫藥及其文化發展的高峰期。亳州地處蘇、魯、豫、皖交界處,再加上渦河水運發達,直通南京、上海,商賈云集,全國各地藥商紛紛到亳州從事中藥材經營。當時的亳州被稱為“小南京”,可見其商貿之發達。據《亳州志》記載,清末民初,亳州老城有“七十二條街,三十六條巷”之稱,里仁街、紙坊街、老花市聚集了近百家藥棧,其中60多家是外地藥商開辦的,并成立了藥業工會。為便于交流,外地藥商紛紛在亳州建立會館,最多時達到30多個,街面上商、行、號、棧依次排開,繁華一時。
亳州悠久的中醫藥文化為中醫藥產業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基因土壤”,又在中醫藥產業發展中豐富自己的內涵。發達的中醫藥,為亳州留下了豐富的中醫藥文化寶藏。
行走在亳州老街,處處可見中醫藥文化的“遺跡”?;☉驑鞘菄壹壷攸c文物保護單位,由山西和陜西的在亳藥商于1656年建設,是山陜藥商會館的一部分;承慶堂、松山堂、普慶堂、同仁堂等老字號,都是從亳州老街起家并壯大,承慶堂、松山堂至今猶在;最昌盛的時候,里仁街設有60多藥店,“甚至連里仁街的名字也與‘中藥’有關。古代人將藥與病相提并論,因此避諱用藥命名,多用仁字代替。”韓志軍說。
韓志軍表示,亳州的中醫藥文化起源也與老子有關,因為自古醫道不分家,老子不僅是亳州人,還被尊為道家創始人,天地人和、五行、陰陽……這些概念既是道家思想研究的內容,也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藥文化的誕生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作為老子故里,亳州也被稱為“道德之鄉”,在亳州藥商們看來,“道德”之人首先要厚道,厚道就是講誠信。“每次去外地買賣藥材,都會受到當地人歡迎,大家以誠相待,貨款結算及時。”藥商李磊說,憑借誠信經營的“好名聲”,亳州藥商的“朋友圈”遍及全國。
小小藥圃結千億碩果
在亳州華祖庵景區內,一處景點叫古藥園。走進古藥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洗藥池,相傳是華佗當年洗滌藥材的地方,再往里走,便是一片由竹籬圍起來的藥圃,據說是當年華佗開辟的。讓華佗想不到的是,當年他開辟的小小藥圃,在1800多年后,居然長成了產值達到1450億元的中醫藥產業。
行程萬里,不忘來路??v觀亳州中醫藥產業發展歷程,先后經歷過幾次起落。
清初時,亳州種藥農戶有2000多戶,鄉間種植“以頃畝論”。民國初期,藥材種植面積突破萬畝以上。此后戰火連年,黃水屢犯,種植面積萎縮。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亳州中藥材種植面積僅3000多畝。1949年之后,中藥材種植迎來了十年的發展機遇,種植面積逐漸增加。1958年,受禁止私營政策影響,此后20年間,亳州藥市逐漸冷落,藥材供應時斷時續。1978年之后,中藥材市場開放,國家、集體、個人競相經營,中藥材種植面積急劇增加,外地藥商爭相來亳購銷。1985年,亳州舉辦首屆全國中藥材交流大會,吸引27個省、市的1500多名代表參會,總成交額1.5億元。
自1985年以來,亳州已成功舉辦37屆藥交會,成功打造了亳州藥博會這一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中醫藥會展品牌,對弘揚中醫藥文化、促進中醫藥產業發展和推動國際中醫藥交流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借此平臺,亳州中醫藥名氣越來越大,被稱為“中華藥都”。
目前,亳州從事中藥材種植的農民超過100萬人,種植面積連續多年保持在120萬畝左右,約占全省的60%。以中藥材種植為基礎,亳州有“千家藥企、十萬藥商”,初步形成了涵蓋中藥材種植、中藥飲片加工、中成藥制造、中藥顆粒劑生產、中藥流通、中藥科研和中藥文化傳播等全產業鏈的體系。目前,亳州的現代中醫藥產業規模達1450億元,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藥材貿易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和中藥材提取物加工生產基地、中藥材規?;N植基地。
中醫藥傳承后繼有人
中醫藥文化發展離不開創新。安徽老字號“承慶堂”創建于1890年,由于制作的膏方具有奇效深受患者歡迎,傳承至今。據介紹,承慶堂的膏方熬制要經過麻油浸藥、烈火煎沸、文火久熬等九步,制作工藝復雜,而且多以口傳心授為主,所以能真正掌握這項熬制技藝的人少之又少。為了更好地提高生產效率,承慶堂第四代傳承人李正風在傳承精華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創造性地整理出一整套膏劑制作技藝,品種多達20余種,而且克服了傳統膏藥的一些弊端。
貼過膏藥的人都知道,膏藥有時使用不便,而且有殘留,容易引起皮膚發黃甚至過敏。“我們采用新工藝制作的膏藥,具有使用方便、透氣性好、無殘留、吸收快、安全可靠等優點,而且由于采用機械化生產,效率提高了,成本下來了,不會增加患者負擔。”李正風說。
除了對老方進行創新,亳州當地的中醫藥文化還與時俱進,衍生出越來越多的新產品,花草茶就是其中的代表。據明朝顧元慶所著《茶譜》記載,“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亳州對傳統花茶進行創新,加入藥食同源類中藥材,制成了花草茶。這樣的茶不再只是一種茶飲,還是一種保健飲品,與時下流行的“大健康”理念不謀而合。亳州依托“中華藥都”的優勢,積極打造全國“花茶之都”。2016年5月,創建譙城區花茶孵化基地,并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經過幾年的努力,花草茶產業在亳州取得大發展,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花草茶生產加工基地之一。目前,全市已有花草茶生產企業800余家,花草茶品種1000多個,年產值達到40多億元,在未來的3至5年內,產值將達到100億元左右。藥香中融入花香,讓亳州的發展更具活力和前景。
本文轉載自安徽日報客戶端